12天的比赛,28个大项、222个小项名次各归其主,赛场上的一幕幕犹在眼前,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却不得不挥手告别。人生中的短暂历程,让各国青少年领会了瞬间的含义,然而,南京,却又带给大家永恒。
高效—节约、热情—友好、竞争—友谊、陌生—熟悉、文化—融合、印象—转变、志愿—奉献,12天的比赛,中国不仅向世界展示了形象,也给奥组委官员、参赛选手、志愿者留下了人生中难忘的回忆。
一把椅子让世界读懂中国务实
改革开放30余年,中国综合国力急速提升,世界第二经济体的地位让世界为之震撼。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,越来越多的国民走出国门在全球消费,中国有钱、国民挥霍,似乎已成为世界对中国的又一印象。
节俭、务实是中国传统理念,本届青奥会上,一个小细节,让国际奥委会官员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的文化传承与观念改变。一把椅子的故事,在打动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·巴赫的同时,也被他在世界范围宣扬。
“2005年,南京举办第十届全国运动会。2008年,北京举办奥运会。本届青奥会,南京把两次运动会的资源都进行了最大程度地可持续利用。”昨天下午举行的国际奥委会新闻发布会上,巴赫向海内外记者谈到开幕式上的一个经历:青奥会组委会首席会计(财务总监),曾经问他认不认识正坐的这把椅子。
“我的确不知道,首席会计告诉我,这是北京奥运会时使用的椅子,本届青奥会,能租的不买,能重复使用的不新建。”巴赫说,这件事令他很震撼,节俭、高效、务实,东道主中国追求完美的精神贯穿在每个细节上,这值得未来各届奥运会组委会学习借鉴。
在国际奥委会官员眼里,青奥会将为南京,甚至中国留下丰富的遗产。各类体育设施、设备,青奥村住房、办公场所以及研究中心等等空间,都可以留给几代人使用。
“青奥会为中国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在于志愿者。这些青年热忱参与青奥会,赛事服务工作提升了他们的外语水平,使他们有机会接触世界各国人,比以前更了解世界,也为世界打开了了解南京、中国的窗口。这些青年未来也将成长为中国社会的核心力量。”
巴赫说,更让自己欣喜的是体育实验室的成功,许多小朋友好奇心大增,跃跃欲试。很多儿童在父母的带领下现场观看青奥会比赛,或在电视上收看比赛直播。希望这会给中国各地的少年儿童带来体育精神的鼓舞,从而萌发参加体育的热情,并从中获益。
一次聚会拉近中
国与世界距离
青奥会是世界青少年聚会的舞台,对于许多第一次来中国的运动员来说,眼前的中国和听说的中国原来是那样的不同——现代、亲近、文明而又充满活力。
今年17岁的美国举重运动员戴尔德丽·伦奇是中国文化小屋的常客,这里的每一位志愿者都对她印象深刻。然而,在来南京参加青奥会之前,从未来过中国的戴尔德丽·伦奇却对这个东方国度充满“偏见”:“我的父母因为一些历史原因,对中国有着不少偏见,在他们的影响下,我以为中国目前还是人手一本‘redbook(毛泽东语录)’的时代,以至于一来中国,我就向志愿者询问这本神奇的书。”戴尔德丽·伦奇说。
然而,在南京的12天里,无论是她自己的所见所闻,还是志愿者们的热情,都让戴尔德丽·伦奇对中国的印象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:“在这里我感受到家的温暖,那些认为中国停留在几十年前的观点是错误和带有偏见的。中国现在就像一颗发展迅速的新星,但又保持着明城墙这样古老的文明。回家后我会把我在这里的美好感受全部真实地传达给家人朋友,希望能和他们一起再来中国。”
埃塞俄比亚运动员巴恰·莫尔卡·穆拉塔在男子800米比赛中摘获铜牌,第一次来到中国的他对一切都感兴趣,“这里的一切都很精彩,悠久的文化让我特别感兴趣,期待能再来。”
澳大利亚现代五项运动员玛丽娜·卡里尔今年17岁,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。“游泳成绩创下了个人最高纪录,跑步的成绩也非常满意。由于紧张,我的总成绩并不理想。”
首次来中国,玛丽娜·卡里尔惊讶地发现,自己看到了中国的开放、文明、热情,这根本不是国内信息传递的那样。用书法写中国名字,逛一逛夫子庙,玛丽娜·卡里尔的感受是,中国文化要比书本上读到的那些丰富、博大得多。
回顾本次参加青奥会历程,玛丽娜·卡里尔并不因成绩不理想而失望,相反,她非常享受比赛过程。“大家在场上是竞争对手,场外却是很好的朋友,场馆、赛事组织、志愿者的服务很便捷。我交了很多朋友,就像赛会口号那样‘分享青春’。”
一场奉献让中国青年渴望学习
南京青奥会,媒体把大量的视角聚焦到活跃在各个角落的“小青柠”们。这些志愿者几乎都是在校大学生,12天的青奥会服务工作为很多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,收获了无法计数的精神财富,更引发他们对于自身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思考。
扬州姑娘曹菲菲是此次青奥会开闭幕式的仪式导演,闭幕式上她更是“临危受命”,接下一个文艺节目的导演工作。
“准备青奥会的这几个月,包括我在内,周围每个人平均瘦了10斤,每天只吃一顿饭是常事。”尽管辛苦,曹菲菲依旧全情投入其中,以致她收获一个绰号“满场飞”。“青奥会带给我的收获是不可估量的,能站在一个国际级比赛的平台上,与大师级的顶级团队合作,本身就是一件荣幸的事情,大师们对演出的编排以及现场应变的细节都值得我学习。”
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杨娟是一位地道的扬州女孩,她在青奥村的中国文化小屋内担任志愿者,从8月12日正式开馆运营到昨天,杨娟与同学为上万名外国运动员介绍中华文化,展示中国青年风采。
“刚开始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,每天1500人以上的参观量一点都不感觉累。”渐渐地,和外国青年交流的过程开始让杨娟反思:“我们的英语水平与国际接轨完全不够,高中、大学里学习的词汇量基本够用,但很多都是外国人的书面语,以致我们说完一句话,他们还要反应好久。”
更让杨娟尴尬的是一位乌克兰运动员问长城到底有多长,她和同事甚至老师都没能回答出来。这令对方很诧异,为什么中国人都不了解自己国家的标志?
“这个经历我一生都不会忘记。出这个洋相,有中国教育的问题,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自己身上。”杨娟的脸上,依然掠过一丝遗憾,“不过,我还是特别感谢这段志愿者经历,要和世界交流,了解世界固然重要,熟悉自己民族的文化,具备向世界推介的能力和底气,才能让世界理解中国、接受中国、拥抱中国。”
来源:扬州日报